栏目导航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管理故事 养兵与用兵

一   外宽内合,用人以信,这是领导者的用人策略。领导者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领导系统,在选拔好了人才以后,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用人。如果用的不当,则不会取得预期效果;如果用的得当,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  三国时的袁绍争霸一方,军事实力是相当雄厚的。他所采用的施政策略是“外宽内忌”。“外宽”倒还可行,但“内忌”却让他大失民心。   袁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,割据一方,手下人才济济。田丰是袁绍在军中的别驾,颇有学识,是一位知名的谋士。袁绍在刘备兵败投靠他时,将其收纳下来。刘备劝谏袁绍伐曹,而田丰听了,却认为此计实不可施。便直言谏袁,“操兵方锐,未可轻听,若不听良言,出师不利”。   袁绍心胸颇为狭隘,一听此言,登时大怒,立即就要处斩田丰。在众大臣一再求情之下,这才延缓下来,但仍囚于狱中。后来袁绍果然兵败而回。但他不仅不思己过,反而怪罪田丰出言不逊,要他自杀。可怜田丰一位有名谋士,就此饮恨作别人世。   袁绍当时是河北的大军阀,军事实力最强,在讨伐董卓之时是联军首领。袁绍被推举为联军首领,除了凭借较强的军事实力之外,还凭拥有招才容贤的虚名。当初刘备兵败投靠,他以不失大义之名,对刘备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意见言听计从,而对他部下的忠勇善断的谋士田丰等人则忌恨有加,不仅不听他们的意见,反而一再地仇视,打击他们。可见,他的“外宽”,并不是真正的“外宽”,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,图个虚名罢了。殊不知正是这种虚荣心使得他伐曹大败,而且也损失了一名谋士。   袁绍的“外宽”,在外人看来是很英明的。刘备兵败犹如丧家之犬时,是他收容了刘备。但应该看到,“外宽”只是个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“外”是为了“内”,为了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,而不是要许多虚有的名誉挂在自己头上。这不仅不是好事,反而会使自己看不清真相,被莫须有的光环迷昏了头脑。“内忌”则会使自己渐渐地失去人心,使忠诚有谋之士日益远离自己。再完善的机构也经不起这样的挫折。袁绍没有看到这一点,田丰等人的忠诚报国之心被他当成了别有用心。到兵败之时,刘备跑了,他身边的忠臣都让他杀光了,他成了独夫民贼。   二   领导在宽厚待人的同时,还应该以信用人,即用人不疑。给人以充分的信任,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,让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。既委之以事,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。   战国时期,各国之间的争战连年不断。这一日,上朝之时,经过多天思考,魏国国君决定派大臣乐羊率军去打中山国。但因为中山国的重臣乐舒恰恰是乐羊的儿子。朝中大臣争议不绝,均认为乐羊虽然善于布兵打仗,但这次父子对仗,恐怕乐羊就不会全心全意为国效忠了。尽管朝中争议颇多,但魏文侯却并未改变主意,而是依然派乐羊带兵出征了。   乐羊在抵达中山国后,决定用围而不攻的战略攻城。一连好几个月过去,乐羊却未曾动过一兵一卒。朝中有些大臣再也忍耐不住,纷纷上书。奏章像雪片似地飞到魏文侯手中,魏文侯只是一笑置之。朝中争议越来越激烈,魏文侯依然不动声色,反而派遣专使带着酒食、礼品去慰问乐羊,犒劳他的军队。流言愈演愈烈,魏文侯一不做二不休,索性给乐羊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别墅。最后,乐羊终于按计划攻克了中山国,得胜回朝。魏文侯非常高兴,特意为乐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酒宴。那些议论过乐羊的大臣都觉得无地自容,同时也都称赞魏文侯的用人不疑。宴罢,魏文侯赏给乐羊一个密封的钱箱。乐羊口到家后,打开一看,不是魏文侯赏给他的金银珠宝,而是满满一箱他攻打中山国时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。乐羊对魏文侯的信任感动万分。   乐羊这时才明白,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护,不是魏文侯对他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信任,不要说攻打中山国的任务不能完成,恐怕连自己的性命也很难保住了。   与此同时,秦穆公也留下了一段用人不疑的历史佳话。当时,秦晋争霸,正在关键时刻,晋国国君病逝,秦穆公想借此机会假道晋国消灭晋国的邻国郑国。于是,秦穆公派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雨三位大将率军出征。而晋军接到消息,知道攻打秦国的大好时机到了。秦军一到,便受到晋军狙击,秦军全军覆没,三位大将被活捉。   晋国为了羞辱秦国,没有杀孟明视等三位大将,而是将他们放回秦国,请泰国国君自处。   秦国举朝上下皆为此事羞愤不已,三位主将也恨不能立即以死谢罪。但秦穆公却身穿缟素,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们,并为未能生还的将士痛哭流涕,以示祭奠。接着,又向全国发布了引咎自责的《秦誓》,他说:“孟明视等都是杰出的将领,皆因寡人做了错误的判断,才招致如此大的惨败,这与孟将军无关。胜败乃兵家常事,我想孟将军他们一定会振作起来,为国雪耻。”   孟明视等开始勤奋练兵,专伺时机到来,雪洗耻辱。   一年之后,孟明视等率军伐晋,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次伐晋又遭惨败。   在这种情况下,一般人都认为不能再任用孟明视等人了。然而秦穆公却不顾大臣们的反对,仍然让他们位列将相,并帮助他们整顿军政。   孟明视等发誓再报此知遇之恩,一定要实现《秦誓》中的誓言,为国雪耻。他们厉兵秣马,加紧训练。三年后,都觉时机已到,于是三人再度率军伐晋。这一次势如破竹,大军压过全境,晋军大败,只得向秦国求和。这一战大振秦国国威于天下,一雪国耻,使秦国取得了享有与晋国同等权力的地位。   如果秦穆公在孟明视等大败之后,对三人失去信心,那么秦军一定会更加懦弱。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,秦国只能成为别国铁蹄下的牺牲品。然而,秦穆公却对孟明视等人给予了充分的信任,这才使得他们军心大振,一举打败晋国,取得了胜利。